中医十大名方是哪些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源自《伤寒杂病论》的五苓散,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流传至今,五苓散依旧备受宠爱,后世对此方的评价也甚高,也可谓是中医众方中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但五苓散真正的方义,很多人却未真正全部领悟,又或有偏差!比如今天要分享的这篇文章,小编就认为五苓散并非表里同治,具体是怎么回事?一起来学习吧!

一、小青龙汤

出自《伤寒论》,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

主治外寒里饮证。适用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二、大承气汤

出自《伤寒论》,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

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三、小柴胡汤

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

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四、五苓散

出自《伤寒论》,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

用于治疗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五、逍遥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适用于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六、血府逐瘀汤

出自《医林改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治胸中血瘀证。症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七、补中益气汤

出自《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主治脾虚气陷证。适用于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八、归脾汤

出自《济生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九、六味地黄丸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适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温胆汤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