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距离医师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中公医考网小编根据考试大纲,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的考试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相信大家诊断学的内容就十拿九稳啦!大家一定要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备战2021年医师笔试考试,快来学习起来吧,错过了岂不是辜负了小编的一番心意。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汇总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2.五色的常见病症及意义
青色:寒证、血瘀、气滞、疼痛、惊风。
①面色青黑或淡青——寒盛、痛剧。
②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③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
④面色青黄(苍黄)——肝脾不调。
⑤小儿发热,眉间、鼻柱、唇周色青——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①黑而暗淡——肾阳虚。
②黑而干焦——肾阴虚。
③眼眶周围黑——肾虚水饮(肾阳不足,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④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
3.目部的脏腑分属,“五轮学说”对应脏腑:
血络——血轮——心
白珠——气轮——肺
黑珠——风轮——肝
瞳仁——水轮——肾
眼胞——肉轮——脾
4.目睛下陷窠内(眼窼凹陷)——五脏六腑精气已衰,病重难治。
瞳仁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有机磷农药、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昏睡露睛——脾虚清阳之气不升,胞睑失养。
5.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小儿脐风。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等。
6.光燥如石——胃热炽盛;燥如枯骨——肾阴枯涸;
睡中齘齿——胃热或(小儿)虫积所致,亦可见于常人。
7.①牙龈淡白:血虚或失血;②牙龈红肿疼痛: 胃火亢盛。
8.鼻鼽: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风寒束于肺卫。
鼻渊:久流浊涕,气腥臭——湿热蕴阻。
9.小儿食指: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10(1)新病——实证(金实不鸣),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浊壅滞。
(2)久病——虚证(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
11.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实证——热扰心神。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虚证——心气大伤,精神散乱,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12.百日咳:咳声阵发,连声不绝,咳后鸡鸣回声——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
白喉:咳声如犬吠——感受疫毒。
13. 臭气触人——瘟疫类疾病;血腥味-——病者多患失血;腐臭气——病者多患溃腐疮疡;
尸臭——脏腑衰败,病情重笃;尿臊气(氨气味)——肾衰;
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消渴危重病证;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
14.寒热往来:①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②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15.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亡阴或亡阳。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6.渴不多饮:口渴,但饮不多渴喜热饮或入水即吐。
①痰饮水湿内停: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
②湿热内困: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
③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④瘀血内停:肌肤甲错。
17.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胃强脾弱;饥不欲食——胃阴虚证。
18.饮停胃肠(痰饮):脘痞腹胀,泛吐清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食欲减退。
饮停胸胁(悬饮):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气短息促。
饮停心肺(支饮):咳逆喘息,胸闷短气,甚则倚息不能平卧,面部可见浮肿,喉中痰鸣,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
饮停四肢(溢饮:肢体疼痛沉重而肿,小便不利。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