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医术专长虚劳病综述及相关佐证材料
本文目录
1.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林久思性别:男年龄:45
身份证号码:2102xxx
工作单位:xxx中医门诊部
联系电话:13x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擅长使用内服方药技术诊治虚劳病
疾病名称:虚劳病
代码:BNV020
中医药技术名称:内服方药5种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人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
四物汤加减:熟地,川芎,当归,芍药
炙甘草汤加减(又名复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 阿胶,麦门冬, 麻仁,大枣
养心汤加减:黄芪蜜炙,茯苓,茯神,当归,川芎,半夏,远志,柏子仁 ,酸枣仁,五味子,人参,肉桂,甘草。
左归丸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3.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本人擅长使用内服方药技术诊治虚劳病。2017年卫生组织对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慢性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83.7%的可怕数据,虚劳病中的一些病种也在慢病的行列之中。
虚劳病是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虚劳病的症状表现不一,病因不外乎先天和后天因素,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均会亏虚,总结以下致病因素:
虚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烦劳过度,损及五脏;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所致。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已病损毁脏腑致虚,久虚不复成劳;常常是多种疾病误治失治和病后失于调理的转归,原发性者很少。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但以肝、脾、肾为主要环节。
临床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要兼顾五脏虚候。一般来说,病情较单纯者,病变比较局限些,比较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病及脏腑的所在。但由于气血互生互化、精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联,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虚损会互相影响,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同时会出现合病、并病发生,在诊断辨证施治时应加注意。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益为主。补益的同时,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用方药,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此外,由于脾为后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之本,故应着重理脾和肾。
中医对虚劳的辨证较为复杂,不仅涉及气、血、阴、阳,重点还要考虑脏腑辨证,肝心、脾、肺、肾,详细说起来就相当于大学课堂讲课,有点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我们这里简单阐述一下,可以从气、血、阴、阳四个方面。
(1).气虚:面色㿠白或萎黄,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苔白,脉细软弱。
(2).血虚:面色淡黄或者淡白无华,唇、舌、指甲色淡,肌肤粗糙,舌淡红苔少,脉细。
(3).阴虚:面颧红赤,唇红,低热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安,盗汗,口干,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4).阳虚:面色苍白或者晦暗,怕冷,手足不温,出冷汗,精神疲倦,气息微弱,或有浮肿,下肢尤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细或虚大。
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 调饮食,戒嗜欲;忌食辛辣滋腻、戒除烟酒。
● 适劳逸,慎起居。
● 畅情志,节制房事,以免耗伤真精。
● 彻底治疗各种慢性疾病,防止脏腑气血损伤而病发虚劳。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
●肺气虚:治则:补肺益气。方药:补肺汤加减。
●脾气虚:治则: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心血虚:治则:养血安神。方药:养心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肝血虚:治则:补血养肝。方药:四物汤加味。
●心阳虚:治则:温通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味。
●脾阳虚:治则:温中健脾。方药: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治则: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金贵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味。
●肺阴虚:治则:养阴润肺。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心阴虚:治则:滋阴养心。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胃阴虚:治则:养阴和胃。方药:益胃汤加味。
●肝阴虚:治则:滋阴养肝。方药:补肝汤加减。
●肾阴虚:治则:滋补肾阴。方药:左归丸加减。
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治疗,中医有丰富的治疗手段,针灸、推拿、中草药调理,尤其是中药方面,针对气血阴阳的虚劳,都有相应的处方治疗。
典型病例:
2015年接诊一位女患者,28岁,面容消瘦憔悴,面色苍白,两颧殷红。哥哥和母亲扶着她走进诊室,行动很慢,显得气喘嘘嘘,病重的样子。望诊发现患者大鱼际肌肉尽脱;按脉细带数,重按无力,三五不调。病人虽未开口,意识到是一个脏气衰败、严重虚损的病人,考虑可能是一个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因病人很虚弱,其哥哥代诉病史:幼年时曾反复发热,咽痛,关节痛。十年来常有心悸,气急,经常服地高辛。一个月前作心电图检查,报告:快速房颤。一星期来纳呆、脘闷、神疲。三天前发高热,咳嗽,痰白而稠,不易咯出。因而气急加重,不能平卧。小便量少,下肢轻微水肿。舌色暗红,舌根黄腻苔;虚里跳动应衣;听诊:心律不齐,心率84次/分,有结脉。给病人处方如下:
焦白术15克,熟附块9克,葶苈子9克,赤、白芍(各)9克,茯苓12克,炒党参9克,橘红5克,姜半夏9克,麦芽9克,白蔻仁3克,炒薏米仁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桑白皮12克,鱼腥草20克。五剂,水煎服,每日三次,每次300毫升,第一次喝100毫升,如果没有其它特殊不良反应,之后正常喝300—400毫升。
病人虚象明显,病程十余年,符合虚劳的辨证。虚劳也不限于“风心,而是一大类慢性、消耗性、进行性的病证。此患者是虚实转化的实例。属于本虚标实,在治疗上不能完全补虚。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目前实证为多应以祛邪为主。故用了较多的祛邪药,泻肺化痰利水,清热解毒活血,同时适量应用益气温阳健脾的扶正药。
五天之后,患者来复诊,诉发热已退,纳仍差,咳仍剧,痰稠,时黄时白。查舌仍红,腻苔未化,脉如前。原方加减五剂:去党参、炒薏米仁,加南沙参12克、黄芩12克、款冬花9克、苏子9克、生姜3片。
过了一周,患者三诊:病情大有好转,喘平,咳止,痰少,胃纳渐开,舌红较减,苔转薄黄而干,脉如前。面色淡白,仍声低气怯。处方如下:
北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桑白皮12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黄芩9克,桔梗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附块5克。七剂,水煎服,每日三次,每次300-400毫升温服。
病人一星期前发热已退,病邪已减,处方减去党参,加重清肺化痰药以养阴为主,虚劳,要用补药,不能轻率用补益,热虽退而痰仍稠,现在病人是热邪犯肺,肺有痰热,这是外邪,必须祛除,所以要用桑白皮、黄芩、银花、连翘。既然是外感,就要用外感热病的理论,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说:“炉火虽熄,灰中有余热,不宜早用温补。总之,治疗虚劳的三个要点:阴阳互根、虚实转化与五脏虚损,要互相联系起来。还要适当联系外感热病辨证,善于把各种辨证方法互相结合,灵活应用。”
一周后,病人四诊:咳喘已平,但劳则气短,汗多,纳可,心下痞已消失,根苔薄腻微黄,脉如前,于前方中加党参12克、五味子3克,去银花、连翘。七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病人五诊时,苔薄净,汗不多,但动辄气短,有时心悸而已,乃以下方调理:
妙党参12克,熟附块6克,麦冬肉9克,五味子3克,玉竹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丹参12克,炙甘草5克。
此后病人外邪尽解,心力衰竭得到完全控制。
4.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本人内服方药,主要治疗中医诊断辩证下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主的虚劳病一类的病证,四类虚劳在临床上多相互出现,比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诊病时要注意鉴别。西医在慢病中对以下疾病也归属于虚劳病:肾小球肾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呼吸系统类疾病、慢性肠炎、免疫系统类疾病等。
5.医术安全性
对于虚劳病患者初次就诊,首先要排除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虚脱之象,常见的是食物中毒,吐泻引起的虚弱症状,如果本人自觉诊断不清楚,会让病人先去上级医院诊断明确,必要时进行洗胃,输液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明确后脱离生命危险再采取中医方药治疗。如经治疗虚劳症状缓解一直不明显,则建议患者前往大医院诊疗,本人在临床中运用的中药是在药典规范的剂量范围内进行。药物配伍等遵循中药的配伍规律,避免相反药物同用。经方药之中含有毒性的药物包括附子、川乌、半夏等,我比较常用的有毒药物包括制附子、半夏,需要注意的是制附子入汤剂需要久煎,先煎半小时或1小时;法半夏不能入散剂,入汤剂需要加生姜反佐,用量一般在10-15g。
6.医术有效性
行医这五年来不完全统计有,我本人已经治疗虚劳病患者大约有1000人左右,有效率达到75%左右。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自诉虚症症状缓解即为有效。
7.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举例:本人在医术实践中较常见的药物风险反应有:部分患者心动过缓服桂枝汤类方后出现心慌等情况,一般嘱咐患者减少桂枝用量至6—10克,并加生地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或患者服小青龙汤后有舌麻及咽喉麻木的情况,可少服用蜂蜜解毒利咽润喉。
从医5年以来,本人治疗不少疑难患者,复诊时当患者口述病痛开始减轻或消除,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时,我的心里会感到很欣慰,能为大众诊病服务也是我的荣幸,也是我学习中医以来最值得自豪的地方。由于用药平淡,所以没出现一例安全问题。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习主席给予的机会,让我们民间中医合法合规地为民间疾苦患者看病治病,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本人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中医,努力挖掘伟大的医学宝库,加以提高更好的为人民服好务,不断完善技术,提高水平。谢谢各位老师!
8.本人对以上填写内容真实性做出承诺,如有虚假,愿意按照《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承担相应后果。
承诺人签名(按指印):
年月日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