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初学者每感中医学习,如入迷宫,不知究竟。有穷其精力研学某流派者,有耗重金冀图掌握某疗法者,不一而足。
现实中,学习中医之心理,或多或少希望掌握某一技能或效方,可立竿⻅影,以切实用。但往往被现实泼了冷水,有时连一个普通感冒, 一个鼻炎都无法顺利解决,实在值得大家思考,问题之根源出在何处!
孩子发高烧的时候,你知道发烧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吗?
如果感冒了,你知道自己是风寒感冒,风热热感冒抑或夹湿感冒吗?
每天一根虫草,一只海参,真的能够为生命保驾护航吗?
各种中医技能班,提高课,但最基础的中医知识掌握了吗?......
相信你学习了这⻔课程以后,会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相信你学习了这次课程以后,会明白这才是学习中医的入门捷径。
中医基础学习之必要性
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得其要者,流散无穷。学习之道,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问之道,贵在依止经典,穷究其源。
中医基础,本是入门之必经之路,如今却荒草丛生,人迹罕至。不少中医爱好者,中医粉忙于学习某些技巧、技能,或者学习高阶心法,孰不知恰恰是南辕北辙之行为!
技术是熟能生巧的提炼,心法是学验俱丰的萃取,这一切都建立在中医入门的基础之上,门尚未入,遑论其它。
诊断与治疗,实际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除了大家熟知的理法方药,还涉及气候、环境、体质、生活习惯、性格等。
我们不妨来看看《红楼梦》中一个与中医相关的片段。有一回,讲到晴雯患了病,于是请了胡医生来看,诊断为小伤寒,大笔一挥辛温解表药,贾宝玉一看连声说该死,这枳实麻⻩如何禁得?
可⻅,那个时候的中医是普及的,即便是贾宝玉,他都识得药性、体质,懂一些基础的中医知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令节气,耕种劳作;⻝物性味,温热寒凉。很多生活中的中医常识离开现代人越来越远了;感冒了,就去药店买「某某感冒冲剂」,也不分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夏有三伏贴,冬来滋补膏。
当今物质极度丰富时代,似乎还体虚,营养不足,盲目进补,从不思考自己体质与现状是否适合? 互联网时代,各种医学养生信息获取方便而快捷,人们本来应该过得更健康,更长寿。
然而现状却是癌症高发,三高低龄化,各种「过劳死」「猝死」新闻时不时就会见诸新闻。至于「喜伤心、怒伤肝,恐伤 肾、悲伤肺,思伤脾」等七情诱发疾病的常识,因为种种原因,更易被忽视。
不节饮食,不重调摄,恣意而为致旧疾复发,正所谓「病好治,命难改!」
深究一下,这些现象都与缺乏中医基础知识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基础学习之重要性
临床大家的治学成才之道秘诀是什么呢?中医基础。
《名老中医之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一本中医畅销书,书中所提及的中医界老前辈多数都是从背诵「四小经典」开始,筑牢基础,登堂入室。
国医大师是中医杰出的传承人,他们从小背经典,学识药,跟临床,学业基础非常扎实,口授心传,积数十年之功力方得殊荣。
但这些国医大师之后呢?未来的中医主力又在哪呢? 现在有些从业者《内经》《难经》没看过,《伤寒》《金匮》没读过, 靠几张祖传秘方过日子,靠老师传授的一点经验过日子。
这样的医生 当然也会治好一些病,但是从⻓远来看,因为缺乏经典的素养,底蕴不足,限制了医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的未来靠哪些人呢?一定是学养、经验俱丰的临床大家。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精准辨证离不开扎实的中医基础。
以耳穴为例。耳穴治病需要辨证吗?需要的。前两天有一个案例,患者胃痛,她学习耳穴,找耳朵上胃、内分泌这些对应的穴位,结果没用。问我有什么办法吗?
跟她讲:「胃痛,辨一下寒热,这点很重要。」通过分析舌苔,舌质红,舌苔⻩腻,湿热性胃痛,是热证。基于这种情况,需要祛湿热,建议她增加敷贴肝的反射区。大约十五分钟以后反馈:不痛了。
所以耳穴治病,也是需要辨证的。只有辨证对了,才能「效如桴鼓」。
大家学针灸,以及学推拿等等,都需要辨证。辨证是无处不在的, 学好中医基础,才是选了一条最好的捷径。
一旦中医基础学扎实,再由此及它时,必会觉得左右逢源,如虎添翼。
中医基础讲些什么
中医基础,讲经络穴位,阴阳五行,藏象学说,辨证论治,病因病机......更要和大家探讨中医的疾病观。
24小时中医基础课程,不是单纯讲概念,更侧重讲中医概念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既不枯燥,更助于加深理解。
为什么说:医生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为什么说:阴阳五行概念,是经典中医与现代中医的分水岭?
为什么说:藏象是黑匣子理论?
为什么说:辨证是中医的最尖端水平?
为什么说:病机十九条是中医入⻔的必背条文?
相信你接触了中医后,自然会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贵生乐死!
学好中医基础,还要了解这四个字。
何谓「贵生」?活着,就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身边人,善待我们这个世界,此谓「贵生」。
何谓「乐死」?在我们遭受疾病、坎坷的时候,积极面对,甚至在遭受死亡威胁的时候,也能够坦然面对。
有了这种从容不迫,澹然自得的心境,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你面对健康问题的时候,自然不会再慌张,不会再抓狂,健康于你也就不再是困扰。
希望这个课不仅是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课程,还是一个启发思路,激发思考的讨论课。
一路走来,众多小白感慨在中医门外徘徊已久,终不入法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一种学习,能走到多深,延展到多宽,都是看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如何学习中医不走弯路,从哪里开始才是正确的道路?何为阴阳,什么是中医的疾病观,病机何来?如何辨证?
传统的中医院校学习的方式,分为四大模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剂和中药。而中医基础理论是重中之重。没有基本知识作为底子,学到后面难免遭遇瓶颈。从一开始就要走正确的路线,中医基础学习是中医路上不能绕过的部分。
由浅入深,知己知彼
很多人对自己身体是虚是实、症状是寒热表里、适不适合艾灸,能不能够刮痧都不了解。学习中医基础,是为自己学习的道路上指明思路,分清缓急,与其说能给自己看病了,不如说是能知道什么样的医生,什么样的办法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知医识医,才是学好的第一步。全权把身体交给“神医”或者是医院,是对自己的生命资产不负责的表现。
掌握重点,建立思路
24小时的学习,涉及到中医的很多重要概念。这是一个浓缩版的课程,适合没有基础、清晰概念的同学。
每项课程里面都有自己的重点,要言不烦,通过这次学习,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中医的框架,对基础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中医是什么,靠什么看病的,怎么看病的,看诊的基础是什么,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疗效,和西医对比有什么优势。
真实案例,互动教学
这次的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结合临床案例和本源来讲:阴阳、五行在中医里的应用、八纲辨证、经络基础、藏象学基础、四诊合参的、中医的疾病观等内容,并穿插一些常见病治疗的方法介绍和常见中医名方的运用。
不是单一的概念到概念,而是从案例到概念的讲解方式,类似传统的师承教育,引发同学的思考,领会背后原理。
对自己和家人的基础情况能有一个判断,在需要接受治疗的时候,分清哪样才是好的医生,如何才是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治疗思路。
通过这次学习,最重要的是建立期中医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中医的框架,对基础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中医是什么,靠什么看病的,怎么看病的,看诊的基础是什么,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疗效,和西医对比有什么优势。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