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学历史悠久,神农遍尝百草,伏羲始制九针,传千年而不衰,循统绪而不失,既一脉相承,又百花齐放,将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这些都是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分不开的,那就是师承教育。
师承传授一般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学步骤,初学者从背诵到开悟、从典籍到临证、从医理到实际,在学习内容的顺序、速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上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因此,经过初步师承传授的学生,通过对老师去粗取精所选择学习内容的掌握,就能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更加扎实深厚的中医功底,能够恰当地运用中医理法处理大多数的临证问题。师承之利在于言传身教。惟师承可以运意开悟,惟师承可以神识心悟,惟师承可以身知体悟。于是乃可收炼古今,精究经典,悟圣心法,以传道统。
师承传授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学在临证,老师通常是在弟子刚刚进入师门不久,便带领他们伺诊、见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悟识的深化,老师会逐渐在临证时增加对学生的教授内容,结合医道经典和相关医理讲授临证中的各种技能。另外,在传授中有大量的师生交流机会,每次临诊都是讲解、正误、见习和伺诊的综合传授过程。当弟子的理法方药完备、应用技能娴熟,可以独立临证的时候,老师还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的点拨。在长时间的相处和临证传授过程中,老师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指导其适宜的典籍学习,点拨其优势的诊治技巧,从而使不同的学生能够在中医的各个领域学有所成,各领风骚。
成功的师承传授如参天大树,同根同源,枝繁叶茂,百花齐放,各领千秋,这也是中医师承传授的灵魂所在。中医历史上令人瞩目的师承传授当属易水医家,从张元素到李东垣、王好古,传于罗天益,乃至张介宾、赵献可,继之以清代名医叶天士等。他们在经典道论上一脉相承,并皆以重视生命之元气和阴精为根本,却相继展现了脾胃、阴证、温补、温病等重点不同的术理纲纪,在中医道术的传承和学技的创新上功不可没。可见,师承传授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灵活多变和注重个性化发展的传授特点,恰恰适应了中医的传道、解惑、灵动、机发、化变、工巧之特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医师承有用吗?”
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专心于中医药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高级临床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名中医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开始降低,从事临床工作也逐步减少,高学历、高职称,低水平的现象大量存在。通过开展师承教育,师承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指导老师的点拨、帮助下,中医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大大提高,深受病友喜爱,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病友。师承人员在跟师学徒过程中,耳濡目染名医们高尚的医德,加深了对大医精诚的认识和理解,吸取了中医医德传承的精髓。
“拿到中医师承证有什么作用?”
“当然有用了,中医师承证拿到手以后,在医疗机构实习满一年就可以参加中医医师考试了,拿到中医医师证,就可以行医、开诊所了。”
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对中医人才考核作了如下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通过考核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的人员在考核、注册的执业范围内,可以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这一途径本质在于通过“考核”的方式替代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医学学历要求,根据《医师法》第十一条第一款以及《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第52号)(以下简称“第52号令”)的规定,通过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考核或者确有专长考核合格后,可申请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正如广大网友所说“大力扶持中医,其实并不意味着宽进宽出,这样出来的中医证明了他从事中医的决心。”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