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需要有全日制大专中医专业或者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后1年即可报考针灸医师证。下面道医网小编分享一篇关于针灸起源和历史及针灸作用对人身体的功效介绍:
中医针灸的起源和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着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着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着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着,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中医针灸的作用与功效
1、疏通经络
针灸能使我们体内阻塞的经络变得通畅,而经络在我们中医理论中,认为它主要作用是运行人的血气,如果经络不通的话,那么体内的血气运行便会受到阻碍。外在表现为,人经常会有关节疼痛,四肢麻木等等症状。在进行相应的针灸治疗后,便可以让体内的经络变得通畅,血气开始正常流转,人体逐渐向健康恢复。
2、阴阳调和
在中医中讲究人体有五行相对,阴阳相合,这样的话人体便会呈健康向上的积极状况。如果阴阳不合的话,那么人体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病症,轻则不舒服,重则生病。在经过中医针灸的治疗之后,便可让人体那从阴阳失衡的状态,渐渐地开始调和转化。当然这些都是需要专业的针灸治疗才可以渐渐恢复过来的,如果不是专业的针灸人员进行用针的话,那么可能会加重疾病。
3、扶正祛邪
因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阳气为正,阴气为邪。当一个人的阴气过盛的话,将会呈现出一种病态。针灸在体内的作用便是帮助阳气,对抗阴气,目的是为了使阴气减少,阳气增多。阴阳平衡,让人体渐渐地呈现一种健康的趋势,使人可以从疾病的状态恢复过来。
当然这些都是针灸治疗对人体的好处,这些好处基于在专业人员的用针情况下。如果是非专业人员进行用针的话,那么可能会加重身体的病态,甚至可能会感染上各种疾病,因此在用针之前一定要仔细询问,检查对方的针的消毒情况。切记避免让庸医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迫害,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针灸,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身体健康,甚至伤其根本。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