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医术专长综述及相关佐证材料
1. 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 xxx, 性别:男 年龄:25
身份证号码:4452241xxx
工作单位:无
联系电话:136403x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1.擅长使用骨折整复技术诊治骨折病
2.擅长使用内服方药技术诊治骨折病
疾病名称:骨折病
代 码:BGG000
3.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本人擅长中医骨伤科,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配合中医辨证论治见长。
手法复位遵循中医骨伤正骨手法操作要点,分别为:1.拔伸 是正骨手法中重要步骤,用于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拔伸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牵引力的大小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小儿、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牵引力不能太大。反之,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牵引力应加大。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在麻醉下骨折的重叠移位容易矫正,如果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2.旋转 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畸形。单轴关节(只能屈伸的关节),只有将远骨折段连同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的关节远端肢体共同旋向骨折近端所指的方向,畸形才能矫正,重叠移位也能较省力地克服。因此,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
3.屈伸 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须在牵引下屈曲,屈曲型则须伸直。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以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关节屈曲位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骨折端常见的四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侧方移位),经常是同时存在的,在对抗牵引下,一般首先矫正旋转及成角移位,即按骨折的部位、类型,明确骨折断端附着肌肉牵拉方向,利用其生理作用,将骨折远端旋转、屈伸,置于一定位置,远近骨折端才能轴线相对,重叠移位也能较省力地矫正。
4.提按 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形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骨折的主要畸形。对于侧方移位,医者借助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其就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用提按手法。操作时,医者两手拇指按突出的骨折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5.端挤 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操作时,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经过提按端挤手法,骨折的侧方移位即得矫正。但在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部位要对准,着力点要稳固。术者手指与患者皮肤要紧密接触,通过皮下组织直接用力于骨折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以免损伤皮肤。
6.摇摆 摇摆手法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整骨手法,一般骨折基本可以复位,但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术者可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地左右或前后方向摆动骨折的远段,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已紧密吻合。
7.触碰 又称叩击手法,用于需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横断型骨折发生于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复位更加稳定。
8.分骨 是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掌骨与跖骨骨折等,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9.折顶 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如患者肌肉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可用折顶法,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仍然用力将突出的骨折端继续下压,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用力大小,依原来重叠移位的多少而定。用力的方向可正可斜。单纯前后移位者,正位折顶;同时有侧方移位者,斜向折顶。通过这一手法不但可以解决重叠移位,也可以矫正侧方移位。此法多用于前臂骨折。
10.回旋 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有软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加重牵引,使两骨折段分离,解脱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而后放松牵引,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段,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使断端相对,通过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虽用大力牵引也难使断端分离,因此必须根据受伤的力学原理,判断背向移位的途径,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行回旋方法。操作时,必须谨慎,两骨折段需相互紧贴,以免损伤软组织,若感到回旋时有阻力,应改变方向,使背向移位的骨折达到完全复位。
11.蹬顶 通常一个人操作,常用在肩、肘关节脱位以及髋关节前脱位。以肩关节为例,患者仰卧床上,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术者脱去鞋子,用足底蹬于患者腋下(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位用右足),足蹬手拉,缓慢用力拔伸牵引,然后在牵引的基础上,使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顶住肱骨头,即可复位。
12.杠杆 本法是利用杠杆为支撑点,力量较大,多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采用一长1m、直径为4~5cm圆木棒,中间部位以棉垫裹好,置于患侧腋窝,两助手上抬,术者双手握住腕部,并外展40°向下牵引,解除肌肉痉挛,使肱骨头摆脱盂下的阻挡,容易复位。整复陈旧性关节脱位,外展角度需增大,各方面活动范围广泛,以松解肩部粘连。本法因支点与牵引力量较大,活动范围亦大,如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并发症应慎用,并注意勿损伤神经及血管。
中药治疗分为早中后三期进行治疗,早期以攻,中期以和,后期以补为原则。
如早期破血用大黄、水蛭,止血用生侧柏叶、白茅根,活血用丹参、川芎,活血消肿用泽兰、赤芍,活血续骨用土鳖、自然铜,活血生津用生地、丹皮,神经损伤用地龙、灵仙,破气用青皮,行气用陈皮,上行气药用枳壳,下行气药用枳实,理气用柴胡,上焦清热用黄芩,下焦清热用黄柏,中焦清热用黄连,腐食不化用大黄。
中期以活血祛瘀,接骨续筋。用丹参、川芎、红花以活血,用土鳖、自然铜、碎补、续断以接骨续筋。上肢引经用桑枝、桂枝,下肢引经用牛膝、木瓜,胸肋用柴胡、桔梗,腰伤引经用杜仲、补骨脂。
后期以补肝肾,健脾胃,壮筋骨为主。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汤,阳虚用六味地黄汤加附子、肉桂,补气用四君子汤,补血用四物汤,肾阴虚用黄精、女贞子、肾阳虚用巴戟天、狗脊,气虚用黄芪、党参,脾虚用甘草、大枣,脾虚夹湿用茯苓、薏仁、白术,脾胃虚寒用陈皮、苍术、党参,脾胃湿热用茯苓、黄连,脾气逆用陈皮、姜半夏、乌药,四肢关节损伤后期宜温经通络,上肢用羌活、桂枝,下肢用独活、海风藤,四肢用灵仙、羌活、独活。
4.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本人中医手法诊治骨折病,主要治疗中医辨证下的骨折病、 普通硬外伤骨伤为主 ,
本人专长不适用于不适用病理性骨伤患者以及胸肋多发性骨折等
5.医术安全性
本人擅长的骨伤整治技术非常安全。对于硬外伤骨伤患者来诊,一般要排除外伤骨折患者是否伤及内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如果自己诊断不明确,觉得有必要还是让患者先去上级医院诊断明确以及观察清楚,在西医诊断明确,确定可以保守治疗后才接诊。如经治疗骨伤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则建议患者前往大医院诊疗。
对于病理性骨伤病人,即无明显诱因,无外伤史而出现的骨折的患者不接诊,建议患者前往大医院,明确病因,进行治疗。
本人在临床运用的骨伤整复手法是根据《中医骨伤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运用的中药是在药典规范的剂量范围内进行,药物的配伍遵循中药的配伍规律,避免相反药物同用,对于孕妇禁用,对于年长者慎用。
6.医术有效性
从学医至今,不完全统计,本人已经治疗了900人骨折患者,有效率达 70% 左右。疗效评价标准:骨折对位良好,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即为有效。
7.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风险】 】 本人擅长的骨伤整治技术诊治骨折病,潜在医术风主
要为整治过程患部出现疼痛引起眩晕、休克和神志昏迷等 。
如尺桡远端骨折,手法复位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眩晕,甚至神志昏迷。
【防范措施 】 所以本人对于手法复位过程中,特别谨慎! ! 患者体位一般采取正坐位头微微向前倾或俯卧位
对于骨伤患者初次就诊, 一般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引起的休克, 最常见的是髋臼骨折引起的出血 , 如果本人诊断自觉不清楚 , 本人还是会让患
者先去上级医院诊断明确后,诊断明确,明确可保守治疗后才接诊, 如经治疗骨折对位不良好
则建议患者前往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本人在临床运用的骨伤整复手法是根据《中医骨伤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运用的中药是在药典规范的剂量范围内进行,药物的配伍遵循中药的配伍规律,避免相反药物同用,对于孕妇禁用,对于年长者慎用。
8.本人对以上填写内容真实性做出承诺,如有虚假,愿意按照《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承担相应后果。
承诺人签名(按指印):蔡泓基
时间: 2018年11月28日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