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焦有形结构辨识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有形三焦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遗留问题,《黄帝内经》中就埋下分歧的伏笔,历代医家都对三焦概念有所补充发挥,直到明清,随着西方解剖的传入,各种三焦有形假说层出不穷,各执一端,直到近两年国外医学界把“肠系膜”及“间质”定义为解剖学的新器官,中医界很快又和三焦结构联系在一起,掀起新一轮的三焦热。有形三焦的内容虽然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三焦的整体印象反而越来越扑朔迷离。

笔者曾经将《中藏经》中所描述的“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称之为“大三焦”[1],以区别于《黄帝内经》十二官之一(水道之官)和六腑之一的三焦。究竟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与“大三焦”如此庞大的功能相匹配,是笔者近十几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通过大量地查询理论文献和临床实证,将已知中医概念间打通,有形三焦的结构初见端倪。

中医学有一个长期被误读的重要概念就是“膏肓”,《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从原文中可以看出,用“二竖子”(两个小孩)来描述膏肓,首先可以推断膏肓不是一个部位,而是两个。

“膏肓”的定位众说纷纭,著名针灸文献专家李鼎,对膏肓解读错误一事有独到见解,他曾经专门著文谈到膏肓的“膏”一直被历史误解[2],“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肓,鬲也”。自《说文解字》以来,对“肓”的字义,一直没有解说清楚,释作“心上鬲下也”。意指“肓”的位置在“心”之下、“膈”之上。这训释是怎么来的?显然与《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求医于秦的原始文献有关。秦国医缓认为,晋侯的病是在“肓之上、膏(鬲)之下”的部位,治疗起来很难奏效。《说文解字》解说“肓”是在“鬲下”,此语与《左传》的“膏之下”相对应,表明《左传》的“膏”字原应写作“鬲”,“膏”与“鬲”一字之差,疑误了两千余年。鬲,即后来的“膈”字,指膈肌;将胸腹腔之间的膈膜称为“鬲”。隋代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中依然保存“鬲之原”的正确记录,成为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依据,李鼎依此凭据对膏鬲纠错。

对肓的正确理解,还是要回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肓之原出于脖胦”。关于脖胦,脖是用来连通带动上下的,如连接头与躯干叫脖子。胦,通“秧”,如瓜秧,脐带是母体连接胎儿之秧,婴儿出生,正如瓜熟蒂落。《玉篇·肉部》解释为:“脖胦,胅脐也。”《集韵·没韵》也有相同的看法:“脖胦,齐也。”直接指出肓之原就是肚脐。《素问·腹中论篇》:“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肓就是脐,这里所指的脐下应当是平卧时垂直向下,否则出现的症状就不会是以脐为中心的环脐而痛。《灵枢·四时气》:“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此处“散于肓,结于脐”这句话也进一步说明散于腹腔成片的肓膜最后集结在肚脐,肓之原当为肚脐(神阙)。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初生脐带》中对此做了详细说明:“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一点真元,属之命门丹田。”明确指出所谓脐者,是齐(对齐)之意,前为神阙,后对命门,前后对齐,此脐之寓意。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十二原穴,10个在手足,分属于五脏,两个在躯干,上在鸠尾,下为脖胦,是三焦的两个解剖分隔点,而脖胦为脐,后对命门,刚好在两肾之间。《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弄清楚肓与命门之火、肾间动气的结构关联,也让“三焦行一身之元气”终于在结构上有了合理的解释。

高树中[3]认识到膈与脐解剖结构有特殊的临床意义,认为膈与脐有“关隘”之意,他称之为“膈关”“脐关”,这个提法突显了膈与脐在人体的特殊作用,也在其临床中得到印证。其实早在《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就有华佗用鬲穴治疗曹操头风病的记载:“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当今薄智云的腹针及齐永的脐针均以脐为中心衍生出两个非常有影响的微针系统,脐之神奇可见一斑。针灸学里与鬲肓部位相关的俞穴,是两个以“阙”命名的穴位,巨阙穴近膈,神阙穴为脐的穴位名,阙者为皇宫、天宫之大门,非同于一般的门户,恰恰说明三焦是人体气机的通道,膈与肓则是这个通道上的两个最重要的门户,穴位也为此提供了历史佐证,说明古人穴位命名皆含深意,后人须悉心解读才能体会前贤用心,巨阙、神阙二穴就是打开三焦之门户鬲肓的金钥匙。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