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手机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晨起看着车窗外的等车人,九成以上都在低头看着手机。
人们从手机上获取着各类信息,就拿中医来说,我做过一个观察,一些中医早已扔下了中医书籍,把这个时间用来浏览中医网络文章。就更别提那些中医爱好者了,遇到一篇在中医专业人员看起来特别浅显,甚至有几分扯淡开脑洞的网络中医文章,就奉若神明,恨不得当做经典进行膜拜。
学习传承中医就是两个核心,一个是临床,一个就是读书。临床就是身体力行去实践,读书就是学知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这里的习不是复习,而是实践的意思,也就是临床。所以真正的中医,不可能只是文字之医,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必须是实战家。
经常中医同行问我平时读什么书,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其实读什么书不是自己脑袋一热就去读什么书,也不是别人推荐而去读,而是患者让你读,是疾病让你读,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让你不得不读,只要把心思放到病人身上,放到患者身上,永远有读不完的书。更不会对某个医派或者某个医生奉若神明,也不会把某本书捧上神坛,因为不可能有全能神,中医里面更没有!
比如,我接诊过一些多囊卵巢综合征型崩漏,相对于多囊导致的闭经要难治,请教过许多同道,后来我不断翻书,翻老前辈的书,翻古籍,不断琢磨,结合具体病例,终于有了心得,有效率明显提升了。
中医不是像某些媒体宣称的那样简单,比如肺炎或者失眠,公布一张方子,甚至连剂量都写的清楚,然后就可以应对所有肺炎。这种论调,早晚要把中医给毁了,这种不敬畏疾病、不敬畏生命的做法,是在侮辱中医,侮辱医学,更是在侮辱人们的智商,但是有的人却深信不疑,比宗教都虔诚。其实仔细思考,中医如果真的这么简单的话,那就不用学医了,所有医学院校都可以停办取消了,几百种疾病,然后几百张中药方子,背下来也不是太难的事,小学生完全可以做到!
临床实战有多复杂,纸上谈兵者无法理解,也只能忽悠一下那些未接触临床的人,或者患者太少的人,但凡有点中医实战经历的人都不会被洗脑。
我们无论学中医还是学西医,读到博士,需要十一年的时间,专职十一年,学的是什么?学的就是分析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思路,然后根据这个在一定范围可以重复的理论推理,然后确定治法,开出治疗方案。尤其是中医,更是学得一种思维与思路,与西方科学不同的思维,用这种思维去分析疾病。
我每天最放松的时刻,一是晨起半小时写公号文章的时间,说点实话,说点真话,发泄情绪,愉悦自我,不迎合任何人,防止老年痴呆和抑郁。二是晚上睡前,点上那盏精致的马灯,在柔和的灯光下,躺在床上看书,一边读书,一边反思自己的中医临床,最后做出相对更加完美的假设与总结。儿子经常凑到我身边,从占卧室半壁江山的书橱中也拿起一本书,看着页码,学着我的样子翻书,时不时用小手指着某个字问我读什么,目前他已经认识许多字了,一个崭新的小书呆子即将诞生!
想学中医,丢掉手机,看正儿八经的中医书,少看那些貌似专业,实则侮辱智商,连科普都算不上的手机文章。即便是摘录或者抄袭某些正规中医书籍的,也是支离破碎,寻章摘句,不成系统,看完脑袋更乱。
这是大实话。大部分中医院的医生也基本不看中医书,其中医水平远逊于其西医水平,故而没有了中医的氛围。
数年前,我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医的土壤在基层。真正能够在基层学好用好中医者前途是很好的,因为他遵从了中医的发展规律。中医现代化不是废除中医理论而按分子生物学、药理研究等方式肢解中医,那样中医便没了“神”和“气”,而是在传承中医理法方药针的基础上,适当吸收现代研究成果,而不是相反。这不是反科学,而是目前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毕竟仍有很大限制,对于理论框架朴素、但经数千年反复验之有效的中医体系无法完全合理解释。总而言之:
1、中医要传承中医理论,适当吸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但不能反客为主。
2、中医的土壤在基层,中医源自百姓生活,只有贴近百姓生活才能生存、发展和进步。
3、中医搞得太高端是行不通的。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