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适宜技术,小儿推拿技术为例费用2980元左右,其它的也都差不多,下面道医小编围绕小儿推拿适宜技术的作用有哪些展开说一说。
小儿推拿的治病机理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古人将之称为“纯阳之体”,也就是说小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小儿的细胞、组织具有超强的修复与再生能力。小儿推拿正是充分调动并增强机体的这种能力,使其有力的驱除外邪而快速有效的治疗疾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小儿机体的免疫力也可显著增强。
小儿推拿的作用
小儿推拿的作用可概括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具体表现为:
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小儿推拿可增强免疫功能,并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食欲旺盛,发育正常。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小儿推拿通过按摩小儿身体的穴位,通过经络的络属,使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①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提高了小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②防病传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重症,小儿推拿可及时阻止病邪由表入里,防止危重情况的发生。
小儿推拿的优点
1.见效快、治疗范围广、疗效高: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肺部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见效快,大部分疾病一般1-6次即愈,对于慢性迁延性疾病短期内也可明显见效。
2.方便易行、安全稳当:小儿推拿手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而且,只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小儿推拿的操作规程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
3.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推拿是一种单纯的物理疗法,治疗过程中避免了药物治疗的某些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是一种有百利无一害的治疗方法。
4.治病除根,不易复发: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累及的脏腑气血功能下降。小儿推拿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针对病因,运用手法,调理气血循环,恢复其脏腑功能,达到治病除根的目的;可调补体质减少疾病再发机会。对于身体虚弱者,不仅可治愈已发疾病,同时也可提高免疫功能及身体素质。
5.无痛苦,易于接受:其他疗法小儿都要遭受痛苦,即使是服药,小儿也难以
接受,给疾病治疗带来麻烦,影响疗效。应用小儿推拿疗法,儿童无痛苦感,无恐惧心理,可配合医生,提高疗效。
小儿推拿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手法
以下各种推法均要遵循这一要求。
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上述这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组合运用,也可以选用属于小儿推拿技术的其他手法或复式操作,比如黄蜂入洞、开璇玑、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常见疾病的小儿推拿技术
【操作步骤】
2.补大肠:用拇指桡侧缘自患儿示指尖向虎口直推成一直线,300~1000次。
3.揉中脘:用指端或鱼际在患儿脐上4寸的中脘穴作按揉法,3~5分钟。
4.摩腹:用示、中、无名三指指面或手掌掌面在患儿腹部作逆时针方向的摩法,5分钟。
5.推上七节骨:用拇指端桡侧缘或示、中二指面沿患儿尾椎骨端至第四腰椎棘突成一直线,自下向上直推,300~1000次。
7.捏脊:用拇指指端桡侧缘向头部方向顶住患儿脊柱或脊柱两侧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或者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紧贴患儿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5~7次。
8.揉足三里:用拇指面在患儿犊鼻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的足三里穴作揉法,60~200次。
【操作步骤】
2.患者仰卧,医者用一手中指按人中,另一手示、中、无名指并拢,用三指指腹并拢按丹田。二手同时用力逐渐向下按压,力度以指下可以触及腹腔脏器为宜。稍停留后(约5秒钟)两手同时逐渐抬起,稍停留数秒钟后进行可下一次。如此反复操作30次以上。
3.患者俯卧,医生用双手拇指同时用力按压肾俞穴,力度以局部皮肤凹陷3~5mm稍有痛感为宜。稍停留后(约5秒钟)两手同时逐渐抬起,稍停留数秒钟后进行可下一次。如此反复操作30次以上。
4.患者俯卧,医生先在八髎穴处涂少许冬青膏(或抹少许滑石粉),然后用手掌面在八髎穴上作擦法至局部发热为止。
【注意事项】
1.应帮助患儿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及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不使其过度疲劳;
2.应及早治疗;
3.夜间入睡后应定时叫其起床排尿。
【操作步骤】
2.补脾经:用拇指面在患儿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或沿拇指桡侧缘做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的直推,300~1000次。
3.按天突:用中指端在患儿天突穴作揉法,60次。
4.揉膻中:用中指端在患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作揉法,60~200次。
5.揉中脘:用指端或鱼际在患儿脐上4寸的中脘穴作按揉法,3~5分钟。
7.搓胁:用双手掌面在患儿两侧胁肋下相对用力自上而下搓动,30~50次。
8.揉肺俞:用示中两指分别在患儿第3胸椎两侧旁开1.5寸的肺俞穴作揉法,60~200次。
9.按揉足三里:用拇指面在患儿犊鼻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的足三里穴作揉法,60~200次。
是指小儿因喂养不当、病后失养或先天不足等所致的以进食量少、见食不贪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学龄前儿童多发,长期厌食可导致形体消瘦、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抵抗力下降等。一般理化检查多无异常改变。
【操作步骤】
2.清胃经:用拇指指面在患儿拇指近端指面作直推法;或沿手掌大鱼际外侧缘做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的直推,200~500次。
3.运内八卦:用拇指指面在手掌内八卦穴,作顺时针方向的环旋摩推动,200~300次。
5.分腹阴阳:用双手拇指指面在上腹部的腹阴阳穴,自剑突下沿两侧肋弓下缘作向两侧的分推,50~100次。
6.清大肠:用拇指桡侧缘自患儿虎口向示指尖直推成一直线,300~1000次。
7.揉中脘:用指端或鱼际在患儿脐上4寸的中脘穴作按揉法,3~5分钟。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多吃蔬菜,粗细粮混合搭配;
3.在饭前或饭中适量饮水,进食前勿食糖果;
4.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引导进食;
5.病后及时调养,食用易消化而营养价值高的食品。食量应逐渐增加,切勿暴饮暴食;
6.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简单易行,无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具体手法如下:补脾经200~500次;摩腹2~5分钟;揉脐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5次。
2.天门(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3.耳后高骨: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4.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5.乳根:乳头下2分。
7.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8.腹:腹部。
9.丹田: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10.肚角:天枢穴下2寸,脐旁两侧的大筋。
12.肾顶:小指顶端。
13.四横纹:掌面示、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14.小横纹:掌面示、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15.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17.板门:手掌鱼际部。
18.内劳宫: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19.小天心: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20.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拇指处为土,小指处为水。
22.七节骨:第四腰椎棘突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23.龟尾:尾椎骨端。
24.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自指端到指根)。
25.肝经:示指末节罗纹面。
27.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28.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29.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30.大肠:示指桡侧缘,自示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32.大横纹:仰掌,手掌面腕掌关节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33.左端正:中指甲根桡侧赤白肉际处。
34.右端正:中指甲根尺侧赤白肉际处。
35.老龙: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上1分处。
37.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38.上马: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39.威灵: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
40.精宁:手背第四、第五掌骨歧缝间。
42.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43.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44.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45.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46.遗尿点:手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
除以上穴位之外,针灸的穴位也在小儿推拿中得到应用,相关的穴位参见针灸技术中的穴位部分。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疮疖等,局部不宜按摩;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
3.各种恶性肿瘤、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穿孔、胆道蛔虫引起的胆囊炎等;
4.骨折、脱位、急性出血等。
2.注意手法的补泻;
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卫生教育,积极锻炼;
5.小儿推拿技术中多数手法属于皮部经筋推拿技术,部分手法属于脏腑推拿技术和经穴推拿技术,可以借鉴使用。如有关节功能障碍,需要配合使用关节运动推拿技术或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