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开始了中医传承、中医师承工作

  • A+
所属分类:中医培训
几千年来,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注重学医者的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医德与医术的兼修 ; 为中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名家及医药人才,成为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的动力。纵观古代医学几千年来绛帐传薪的过程, 师承教育才是中医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

那么在古代中医传承到底是如何发展,使得传统中医的学术能够薪火相传并发展至今,离不开这4种教育形式。

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包括家传和师徒传授, 这是古代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医学史上有建树的医家大多是通过师承方式接受医学教育的。而师承教育早在《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记载,而《黄帝内经》“岐伯师承僦贷氏,黄帝师承岐伯,雷公又师承黄帝”,就介绍了中医早期的授受关系。师承教育偏重传授中医药知识,强调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师带徒的形式,老师言传身教、 答疑解惑,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再加上名师点拨、学生参悟,往往对培养中医思维颇有良效。

学校教育

与师承教育相比, 古代的医学教育起步要晚得多。医学教育的出现,早在魏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学校教学的形式的来进行医学教育,到了隋朝时期就出现官办的教育机构——太医署。到了唐宋是官办学校教育的鼎盛时期, 其中北宋更是设置专门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太医局 ”, 元明清的官办医学教育大体上继承了宋以来的制度。但是, 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 大起大落, 兴废无常, 一直没能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自学通医 

古代,通过自学成医者也为数不少。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因为自身患有疾病或为患病家属而钻研医术。二是由于仕途不利或某种原因而不想从官转而来学医。三是受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 古代不少知识分子通过自学方式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获取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加入医生的行列, 其中不乏王焘、徐大椿等著名医家。

书院讲学 

而书院式讲学最初是经学教育的一种形式, 属于民办教育, 介乎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之间而兼备两者之长, 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以后, 有医家将此种形式应用于医学教育, 比如清初的名医张志聪、高世栻在侣山堂进行讲学式教育, 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4种师承教育形式,在古代医学的传播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它所形成的门户之见及学术争鸣,在客观上促进了今日中医学的发展。我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仅要熟读经典,更要临床思辨,这样才能汇聚古今精粹,学习到真正的中医精华。也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才能推动学术发展,更好地解决疾病多样化导致的新问题。

如今中医师承教育优势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大都沿用“一师多徒”的传统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广泛汲取名师的学术经验,从而推动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出现。

在师承教育里,老师可以将其最精通、最独到的经验和见解分享给学生,以“师带徒”的模式让中医文化得到传承。

关于中医师承证书作用

(1)取得师承出师证后,实习一年,凭此证可以考助理医师,不再受学历限制。

(2)获得助理医师证后可执业开方,在注册的执业地点可取得相应的处方权。

(3)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机构中从事传统医学医疗工作满5年,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师承报名条件

(1)年龄不限,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

(2)无抑郁症,无犯罪记录;

(3)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须完成四年的学习。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weinxin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 wein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