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外甥女未满两月,按照当地的风俗,要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她不哭不闹,即使生人抱着,也努力地睁着大眼睛宁静地望着,非常惹人喜爱。
但自从住到我家之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也许由于水土不服的缘故,每天都要大便3到4次。本以为小外甥女的肠胃能渐渐适应姥姥家的风土,可是一天天下去仍没有起色,大家得随时准备着换尿布,正常生活都被扰乱了。我这个学医的小舅舅不得不出马了。
小外甥女尚不满两月,除了吃母乳之外,连奶粉都很少喝,更别说吃药了。
针灸也是行不通的,她的小身体还没有长全,362个经穴还没有完备呢。
权衡之下,只好选择推拿了。
说来惭愧,我虽是学针灸推拿专业的,但素来对推拿不感兴趣,总以为揉揉按按难起急症沉疴,所以用在推拿学习上的精力很有限,更莫论钻研小儿推拿了。此时山乡僻野,没有书籍供翻检,也无网络可以查询,不禁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叹。
然而正推和反推的功效恰好相反。中医治病讲究虚实补泻,《灵枢》说“补泻反则病益笃”,可此时我偏偏记不得哪个方向止泻哪个方向通便了。
转念一想,脾和胃动静结合,相辅相成,胃纳则脾磨,脾升则胃降,大方脉里的调脾胃名方多是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我何不效法于此呢?拿定主意之后,我便和姐姐各推一只小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推,各推了一百多遍。
奇迹竟然诞生了,当天下午推完之后,一夜安然,直到第三天才排了大便。以后的几天小外甥女都是2到3天排便一次,恢复了往日的节律。
第一例成功之后,又陆续治了几个肠胃失调的小儿,这些小儿有不满周岁的,也有牙牙能语的,有排绿色粪便的,有矢气、排便恶臭的,也有服小儿七珍丹导致腹泻频频的。
我都用“运八卦”这么一个方法,并且推一次就有显著疗效。只是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推的次数也应翻倍,满周岁可以下地行走的小儿,外加揉按足三里、阳陵泉等。
返京之前,我又教了姐姐一招“打马过天河”,这个方法是用来退烧的,因其名称奇特,印象较为深刻。
操作方法是:施术者左手托住小儿手臂,右手食中二指在小儿前臂内侧由腕横纹向肘横纹推。这个简便的操作叫“清天河水”,如果热度超过39℃,先用食中二指蘸冷水从腕横纹向肘横纹拍打数次,然后再按“清天河水”方法推一次,推完之后再蘸水拍打,再推一次,如此重复。这个操作就叫“打马过天河”了。
小儿脏气轻灵,神经系统尚未稳定,感冒后容易发高热,而高热又容易引发惊厥抽搐,损害大脑。
在中医传统儿科中有“变蒸”之说,每隔一段时间,小儿会感冒发烧一次,这个发热的过程叫作“变”或者“蒸”,经历一次变蒸,小儿的免疫力就能提高一截。如小儿变蒸高热时,误用或过用了抗生素等寒凉药物,最终会妨碍小儿的健康成长。为了小外甥女的健康成长,我提前教会了姐姐这个退热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行“打马过天河”治疗后四五个小时,小儿体温会更高一些,此时不要惊慌,这是体内邪热向外透散的表现,再过三个小时,汗出来就会退烧了。
今天,在市场和医疗政策的双重推动之下,小儿推拿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若将小儿推拿学比作三千弱水,文章中提到的“运八卦”和“打马过天河”则是弱水三千之一瓢。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自序》中说:“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不知医”。
为人父母的,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可以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简便实用的推拿疗法。古谚语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小儿容易得的病无非是食积和着凉感冒,读完此篇,至少学会“运八卦”和“打马过天河”这两个治疗食积和感冒发烧的方法。
推拿的次数根据小儿的年岁而定,一般来说要“婴三百,小三千,大三万”。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