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针灸具有很多的功效与作用,比如可以疏通经络,疏通经络是针灸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作用了,针灸通过刺激各个穴位,从而起到调和气血和疏通经络的作用,利用经络的疏通来驱赶外伤调理内感,从而治愈疾病,还可以驱邪扶正,针灸是用过加强机体在某方面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抵抗力来驱逐外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作用。
推荐学习针灸书籍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的作者是西晋的皇甫谧,全书12卷,128篇,前六卷论述的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以及预后等。详细的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每一位针灸医师必学的针灸古籍。
《针灸穴名解》对人身361个十四经穴的命名逐一加以考证,每一穴均包括【别名】条列古今文献中该穴的所有名称。【定位】按国标注明定位,以方便对穴名的理解;【特点】说明穴位的特性,如五输穴、交会穴等。【主治】讲述临床应用范围。【来源】最早记载该穴的文献;【释词】详释穴位名称中每个词的词义,是穴名的文字学依据。【释义】结合文字学、医理,阐明其命名含义;【提要】阐述穴名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略引现代研究以资佐证。对穴名理解的真正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临床应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事物的“命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当名辨物”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腧穴名称的真正含义日渐被人淡忘。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可见,腧穴命名是建立在古人对穴位作用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临床正确理解穴位,进而正确应用穴位的前提。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正确理解穴名是掌握穴位作用的金钥匙。
针灸学针刺手法
随着中医发展,越来越多行业人员对于针灸手法渴望与热情日益增高,今天就为大家陈述针刺手法!
毫针刺法(一)进针法
进针法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多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单手进针法
只应用刺手将针刺入穴法的方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图5-12)。
此法三脂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
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4种:
(1)指切进针法 又称抓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图5-13)此法适宜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图5-14)。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侧撑开,时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图5-15)。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图5-16),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和疼痛。
3. 针管进针法
利用针管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图5-17)。
(二)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时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用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的强弱、感传的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的差异。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真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图5-18)。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生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个角度:
(1)直刺 直刺(perpendicular 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微信公众号zyjsdt。
(2)斜刺 斜刺(oblique 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平刺(horizontal needle)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便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时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度,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本文仅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作一介绍。
(1)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稚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可适当深刺。
(2)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 头面、胸背及皮薄内烧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应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六、行针手法
豪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刺感应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 提插法
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图(图5-19)。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大。
2. 捻转法
捻转法(twirling method)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图5-20)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