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医之学,璀巍光灿,垂二千余年。然其推移演进,繁衍传继者,师承之教,未曾离之。《黄帝内经》以岐伯、黄帝师生问答而为师承之肇始,故中医之学为岐黄之学,此其后者,每以“岐黄传人”称之。
古之师承,有业师授受、家学相传、私淑遥承多种,其间名家辈出,学派流衍,卓有建树者甚多,或续其余绪者,或与师齐名者,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皆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究其学术传扬,师之著述传其弟子者固多,而师之学验,得经弟子整理,始继绝存亡,获流传问世者亦复不少。是则,师传之功固当颂扬,而生之承衍,功不可没。子贡有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则不见百官之富,宗庙之美。”言其师者学问高深,求学者必入师门,方可得其门径,“登堂入室”。故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道之所存,师生同工,史实皆可稽也。
从师而成者,代有才人。越人扁鹊,为先秦名医,《难经》传为所撰,《史记》有载,子仪是其弟子。汉代名医张仲景受业于同郡张伯祖,撰《伤寒杂病论》而成一代宗师、经方鼻祖。嗣后仲景之学又亲传其弟子。《太平御览》引《张仲景方·序》云:“卫讯,好医术,少师仲景,撰《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脏法》及《小儿颅囱方》三卷,皆行于世。”三国名医华佗,《魏志·列传》载有其弟子李当之、吴普及樊阿。
由上观之,中医学之绵绵沛沛,江河长流,师承之教,居独特地位,功莫大焉。盖师承之教,以“诵、解、别、明、彰”为其法,以业师或家传之学熏陶、浸润为其养,以多诊识脉、恒于临证,揣摩、领悟积其能,于是乎名医、国手纷现,大家、宗师迭出,学说、流派纷呈,各树旗帜,风骚各领,气象万千。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取的第二个措施是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2005年1月,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强调,中医药必须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办事,不能盲目照搬西医模式管理中医。
2007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更是以注重中医特色和优势为灵魂。具体到中医教育上来说,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即是全方位恢复师承教育为了增强现代型中医的临床特色技能。
现如今的中医师承
教育形式上,合肥中医师承培养不再拘泥于单一传统的民间师承方式,而是实行高层次的师承制、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师承研究生教育,院校教育等新形势的师承教育培养方式。
国家重视上,报考人员可以是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也可医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前已经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所以,不足五年的民间中医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从医满五年便可。这也算是极为人性化的考虑。
师承方法上,重经典,跟名师,勤临证三种方法相结合,师承教育更加专业和有效。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