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怎样学中医针灸,怎样学习针灸,自学针灸如何选取针灸部位?
要选择恰当的部位,首先需要了解,人体一共有哪些部位可以供选择?按现代通行的说法,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十四经上,即十二正经加任督脉。这个说法当然不错,但有一点,这种按十四经划线方式对针刺部位所作的区分,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
举个例子。承泣穴,在眼球与下眼眶之间,主要治疗眼病和面部疾病,如面瘫、面肌痉挛。在十四经体系中,承泣穴分属于足阳明胃经,而且是该经的起始穴。
问题是,这个穴的主治内容,只是集中在该穴所在的局部,即眼和面部(确切的说,是眼周;更确切的说,是眼的下方)。而足阳明胃经的治疗范围,则远不止于此,还包括如胃肠病、神志病等。那么,将承泣穴归入足阳明胃经,还有多大意义呢?因为所有穴都有局部治疗作用。
实际上,翻看宋代及宋以前的针灸书,如《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等,会发现腧穴排布的早期形式并非如此,以十四经统周身穴。而是首先区别躯干部与四肢部,四肢部按十二经作区分,躯干部则没有这样的特点,最多标注“××脉气所发”。站在针灸医生的角度,这样的区分方式,无疑与临床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切合临床实际。换句话说,自学针灸的朋友,要确定如何选择部位施行针灸,首先可以把握的原则就是:躯干部就近选穴,四肢部按经脉选穴。所谓就近取穴,换成更直白的话,哪疼扎哪。从临床结果看,很多时候,只是靠这个简单的办法,已经可以取得还不错的效果。
不过,如果针灸疗法的内容仅仅如此,恐怕针灸一门很难流传至今。因为这种选穴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有时很危险,比如胸闷,针刺局部很容易出现气胸,甚至刺中心脏;有时不方便,比如腰背痛,但针刺时没有床可以躺下;有时不能刺,比如皮肤局部有水疱、血肿;当然,更多时候,是效果跟不上,比如胃痛,单纯从胃局部治疗,效果经常不理想,甚至会加重。这时就需要“四肢部按经脉选穴”的原则了。按经脉选穴,会涉及两大理论,即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
经脉理论,几乎任何一本针灸学教材中,都会放在首要位置上,足见其重。统的经脉理论,最好的选择莫过于《针灸学》教材。这部分内容,各版本教材大同小异,无需特殊推荐。
- 老师微信
- 17724792365
-
- 老师微信
- 17724781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