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司天在泉

  有了主气与中运的概念,我们就来考虑最头痛的司天、在泉 问题。司天、在泉确实是很别扭的概念,有人说,五运六气是在 气象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说是吸收了天文学的成果,或者说 是跟天文学结合后所产生的五运六气辨证论治方法。这种说法不 大准确,我查阅了二十四史有关天文的部分,我完全没有发现在 天文史上出现过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些名词,更没有发现 天文史上出现过三阴三阳的名字。所以,我不大同意运气学说是 医学加上一个天文学的说法。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关 系到是天文学使中医发展了,还是中医使天文学发展了?是天文 学浸透了我们中医,还是中医浸透了天文学的问题。我们知道, 医学的产生免不了要跟天文学有关系,跟天文观测有关系,可是 由于需要不同,在观察同样一种客体的情况下,就会发展出那么 一种情况,客体是一样,得出的学说并不一样,所以我不能同意 运气学说是天文学加医学。如果说司夫、在泉这些东西也符合天 文学需要的话,那么,只能说由于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它也给 天文学输出了有用的营养。我认为强调输出是很有好处的,特别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你这个民族如果没有输出,人家 也就不会给你,你输出得多,得来的才多,你输出的少,得来的 就少。我希望学中医的年轻人要立下雄心壮志,要大胆挖掘我们 这个体系里面的有用东西,把它整理了,输出去,走向世界,面 向未来!站在这个角度,我考察了五运六气,认为五运六气是在 中医实践的、中医临床的、中医理论建立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天文学。当然,它不是原始意义上的,也不 是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

  由于司天、在泉不是由天文学中借来的概念,因此,对它的理解就显得很别扭。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思考,黄帝、岐伯是 怎样在《内经》其他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司天、在泉这些概念的, 如果将你换成当年的岐伯,你又怎么根据你所掌握的这些知识, 建立起司天、在泉的概念呢?我们知道,由于阴阳术数构系的需 要,已经假定了六合是由气组成的,那么,是什么因素主宰着这 个六合之中的气象变化呢?是什么因素主宰着六合之中的气运变 化呢?这个主宰的力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很自然地要考 虑到天地,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感应而产生的。那么,是谁 主宰着天、是谁主宰着地呢?司天与在泉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情 况下提出来的。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当时的感 知来建立这些概念,而这些感知在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知得到。 我们发现,太阳有周期的运动产生了四季,又发现行星的不同位 置变化,产生了一些反常气候,那么,这完了没有呢?还没有 完。我们还看到,在太阳和五大行星的背面还有很多很多恒星, 面对这些恒星,我们还需不需要有了六气搞七气,有了七气搞八 气,搞一百气,甚至一万气呢?不需要了。阴阳术数的原则规 定,阴阳不以数推以象。因此,不是根据数的增加来计算这些复 杂的因素,而是抽出这个数的象,你把握住了这个简单的象,就 能够刻划整个天体运动所产生的不同气候变化。正是这个原因, 所以提出了司天,司天产生了,在泉便是自然的事了。为什么这 么说呢?因为有天就有地,在我们看到这个天文背景的时候,我 们只看到天的一半,在地平线上的一半,那么,我们看不见的另 一半呢?这另一半是不是也对气候产生影响呢?也产生影响,这 个与司天相对的另一半就叫做在泉。由于整个天体都在不停的运 动,那么,怎样来刻划这些不同的运动状态呢?还是老办法,用 三阴三阳就行了。所以就有六种不同的司天和六种不同的在泉。 司天在泉的计算方法我们前面已经作过详细介绍,它是根据干支 纪年的地支来确定每年的司天,即子午之岁少阴君火(115)司天,丑未之岁太阴湿土(126)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17) 司天,卯酉之岁阳明燥金(28)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寒水(39) 司天,已亥之岁厥阴风木(410)司天。司天知道了,在泉就可 以很容易的推出来,因为我们前面曾谈到,在泉刚好是看不见的 另一半。刚好是与司天相对应的另一半。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 司天为阳,在泉必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为阳。三阴三阳相 对,所以少阳(一阳)司天,必定厥阴(一阴)在泉,厥阴司 天,必定少阳在泉;阳明(二阳)司天,必定少阴(二阴)在 泉,少阴司天,必定阳明在泉;太阳(三阳)司天,必定太阴 (三阴)在泉,太阴司天,必定太阳在泉。这也是一种对化的关 系。由于天道在不停地运转,每年都在变,因此,司天、在泉也 在随年变化。这个对化关系,也是一种阴阳的对称关系,它有点 象我们的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关系,也有点象我们的北半球与南半 球的关系,东半球是白天是阳,西半球就是黑夜是阴,而西半球 是白天是阳的时候,就轮到东半球是黑夜是阴,这种情况是在不 停地轮转变化之中。又比如南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北半球就是冬 天,而北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南半球就是冬天,这种关系就是一 种阴阳对化关系。

  前面我们不停地在讲阴阳术数,这是一个方法论。学传统文 化,学中医没有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方法不对头,你花再大的 劲,也是白费。而这个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数”的 认识,因为这个“数”与现在我们熟知的这个数理逻辑体系的数 相差很远,我们讲“数”不能离开阴阳,不能离开象,因此,我 们提出一个“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同时提出了一个阴 阳、一个象。同样的过程,当我们得出一个阴阳、一个象的时 候,也就意味着有一个“数”的存在。对这个阴阳象数之间的关 系进行把握,进行运算,就叫做术,所以说是“阴阳术数”。我 们在运用医学进行治病的过程,为什么又叫做医术呢?因为治病 的过程同样也是对“阴阳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和运算的过 程。例如我们看到一位发热的病人,他给我们的象是什么呢?他 给我们的是一个火热之象,一个少阳之象,这个少阳相火是从哪 里来的呢?来源有很多,我们上面所讲的五运六气的五个层次都 可以成为它的来源,除了这五个层次外,还有胜复的因素,以及 灾变的因素等。那么,对于这个造成我们疾病的象,我们怎么来 治疗呢?我们还是要根据上面的阴阳象数关系,这个关系的内部 原则告诉我们,对于火热这样一个象,可以用寒象来进行对治, 而作为寒的这个象,其含义是很广的。当然,我们对这个象最直 接的感受就是冬天的寒冷,但是,是不是对一个具有火热证象的 病人,就一定要把他搬到冬天治疗,如果我们这儿不是冬天,就 设法把他运到南半球去呢?看来不是这样,对于造就寒象,古人 有很多的方法,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药物与针灸的方法。在众多 的药物中,哪些是具有寒象的属性,这在《神农本草经》中,在 后世的《本草》书籍中都有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直接去查阅,利 用这些药物所造就的寒冷属性就可以对治上属的火热。所以中医 治病,实际上就是象的对治。先了解疾病的象,根据年运的变 化、四诊的情况,得出一个有关疾病的象,这个象的标准,运气 里面给我们提出了六个,即三阴三阳之象、六气之象。在这个象 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象与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药物或其他 措施,找出一个对治的象来,而在具体应用这个对治的象的时 候,以及在对上述这个病象的预后转归进行把握的时候,就要充 分运用到数的关系,就要进行象数之间的转换运算,这个运算过 程就叫做术。由于它是一个有关医的运算,所以叫做医术。

  上面我们谈到运气所给出的象有六个,但作为论象的鼻祖, 《周易》这个体系,它只谈四象,因此,有必要来认识一下这个 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太极所摄持的这个阴阳体系里,有“冬至一 阳生,夏至一阴生”。由冬至始,一阳生发,然后阳道日长,直

  至夏至,阳道隆盛而阳极生阴,《内经》也叫做“重阳必阴”,于 是,夏至以后,一阴生发,阴道渐长,直至冬至,阴道隆盛而阴 极生阳,《内经》也叫做“重阴必阳”。在上述的这个“生”的阶 段,就称为“少”,而到达极盛的阶段时,就称为“老”或 “太”,所以就有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之分。易系统里面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这个四象就是指上面的老少阴阳。很明显,这个 阴阳四象是易卦的需要、是卜筮的需要。这个阴阳四象进入医学 以后,黄帝、岐伯就发现了,光有少、太还不能完全刻划人的疾 病运动状态以及人的生命正常运动态,也不能与宇宙的各种象完 全结合,只有把宇宙的象分成三阴三阳,再从人体找出对应的三 阴三阳,这样才能刻划人的病态与不病态,然后,才能进行医学 系列里的阴阳术数运箅,才能进行医术实践。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阴阳术数构系 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象西方的科学基础一数理逻 辑体系一样。但是,这里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的历史时期 内的情况是这样。西方的情况却似乎处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以 几何学为例,最初产生的几何是欧几里德几何,在欧几里德几何 体系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可是到以后发展起来的黎曼几 何,却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 实际的空间里,由于引力的作用,光线肯定会受到引力场的作用 而变得弯曲。在欧几里德几何体系里,内角和为180°的前提是: 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绝对的直线。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由于引力 的作用,光线会变弯曲,就象我们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画三角 形,这个时候,你去量它的内角合,就肯定不等于180。。因为它 不是在平面上作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已经弯曲了。试想如果我 们在所处的地球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三角形,由于每条边的弯 曲,你从外部去量,内角和就大于180°,而你从地球内部去测量,内角和就小于180°,这就是黎曼几何。而我们的阴阳术数构 系,同样也是在周易阴阳术数构系的基础上进了一步,这样才形 成了医学体系的阴阳术数构系。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就可以 主动地去研究那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传统学问,看看这些学问里面 有没有阴阳术数构系,看看这些阴阳术数构系与原有的构系有些 什么差别,有了哪些发展,把这些发展提取出来,组建新的阴阳 术数构系,我们可以尝试将现代科学所发现的经验,放在这个体 系里,这就完全有可能产生一门新的科学!

  那么,由二阴二阳的易学体系怎么过渡到医学的三阴三阳体 系呢?这个过渡主要是因为阳明和厥阴的设置,就是在少阴、少 阳,太阴、太阳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厥阴、阳明,这就构成了三阴 三阳体系。由于医学要考虑寒暑往来,要考虑气机的升降出人, 因此,厥阴、阳明的加设也就变得十分自然和十分必然。阳气由 少到太,是一个不断增益的过程,为什么它不会不断地增益下 去,而是由阳转阴呢?阳明的加设便体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是阳 明关闭了这个阳道的不断增益,从而实现了由阳转阴的过程。 《内经》将阳明的功用精炼成一个“合”字,其实就是很好的说 明。同样,阴气由少到太,也是一个不断增益的过程,而为什么 不会继续无止尽地增益下去,而是要由阴转阳呢?这个节骨眼上 的作用也是因为厥阴的加设而实现的,是厥阴关闭了阴的持续增 益,从而实现了由阴转阳的过程。《内经》同样也将厥阴的功用 精炼成一个“合”字。一合阴,一合阳,所以又说:两阳相合为 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如果没有阳明、厥阴的加设,也就没有 寒暑往来和气机升降的过程,要么它会一直的寒下去,要么它会 一直的暑下去,寒暑不往来,也就没有生化可言。因此,厥阴、 阳明的加设非常重要,它是医学系统的阴阳术数构系区别于其他 阴阳术数构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运气学说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内容,就是 标本中气问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六气标本,所 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 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 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 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六气的标本与 《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所指的标本,意义有所区别,大家不要搞 混淆。在《素问•六微旨大论》里,对这个标本有比较明确的划 定。什么是标呢?三阴三阳就是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这些就是标;什么是本呢?六气为本,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为 本。什么是中气呢?中气就是中见之气。这个中见,与经络学上 的表里关系是一致的。比如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阴、阳明为表 里,少阳、厥阴为表里,这些表里关系也就是互为中见关系,即 太阳中见少阴,少阴中见太阳,太阴中见阳明,阳明中见太阴, 少阳中见厥阴,厥阴中见少阳。少阳、太阴从本,少阳属阳而化 火,太阴属阴而化湿,标本同性,所以,少阳、太阴可以从本。 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太阳属阳而化寒,少阴属阴而化热。标本 之性截然不同,所以,只能从本从标。而厥阴、阳明呢?为什么 不从标本从乎中?这个问题的确不容易解决。有的同志看到了这 个问题的关键性和严重性,提出如果这个问题弄清了,中医的许 多问题都会弄清,对这个问题我也似乎有同感。我们能不能联系 阳明、厥阴的上述作用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所谓“从乎中”,实 际上就是以阳从阴,以阴从阳,阳明从中,就是从太阴,厥阴从 中,就是从少阳。而根据我们上面对阳明、厥阴功用的分析,阳 明虽属阳,可是它所行的事却是实现由阳转阴的过程,所以,它 是以阳从阴,阳行阴事。而厥阴虽属阴,可是它的行事却为实现 由阴转阳的过程,所以,它是以阴从阳,阴行阳事。这个联系是 否正确?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