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象数之学

  在明白了上面的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两张图,一个是 河图、一个是洛书,这里先看河图。(图2)
河图

河图产生的年代非常古老,若按孔子“河出图,洛出书,圣 人则之”的观点,河图应该是伏羲时代的作品。有关河图的起源 及阐述,古人及今天的许多学者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可是要 想说清楚还是感觉不容易。现在我们虽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 可是有一条原则我们可以讲,那就是只有用“数法阴阳”和“数 法日月星辰”的学说和观点,只有用《周髀算经》“数之法,出 于圆方”的法则,我们才能揭开这个图的含义,才能用这个图进 行很复杂的、很有意义的演变。河图的文字表述是:“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根据《周髀算经》的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我们可以看到数是与“方”有 关系的,“方”就是方位,所以数与方位有关系。。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是表征北方这个方位内的数与阴 阳的关系,北方为水、为寒,其数一、六。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这是表征南方这个方位内的阴阳术 数关系,南方为火、为热、其数二、七。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这是表征东方这个方位内的阴阳术 数关系,东方为木、为风,其数三、八。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这是表征西方这个方位内的阴阳术 数关系,西方为金、为燥,其数四、九。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是表征中央方位内的阴阳术数关 系,中央为土、为湿,其数五、十。
 
  “一、三、五、七、九”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为 地数,“风寒湿燥火”为天之阴阳,“木、火、土、金、水”为地 之阴阳。
 
  河图充分体现了数法阴阳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数与阴阳的关系。
 
   数与阴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内经》说:“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因此,让我们试着来看一看数与水火的关系。
 
  先来看水,在我们一年里面,是什么时候开始有雨水,是什 么时候我们能见到明显的水呢?是农历一月,一月冰河解冻,绵 绵春雨应时而下,而且二十四节气中,一月的一个节气就叫做雨 水。因此,水是这个时候生的,这是天一生水,说明一与水有那 么一种密切关系。到了六月,雨量增多,洪水往往好发于此期, 因而是水的成熟期。六月过后,雨量减少,更难看到洪水的出 现。这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说明水与一、六的关系。’
 
  再来看火,在远古的时候,在钻木取火以前的年代,我们首先用的火是雷击取火,靠打雷击燃一些东西,然后再把火种留下 来。那么,我们一年之中,是什么时候开始打雷呢?正常的时间 都在二月,二月惊蛰,雷出于地,气候转温,温暖仍是火的一种 象征,这是火生的时候。那么,是什么时候火最“成熟”呢?是 七月,七月天道虽已偏西,可是“大火西流”,七月是处暑当令 的时节,所谓处暑,即暑热所居之处,因此,最炎热的时候,未 必就是夏日,而往往是在七月。七月以后,天气转凉,这就是盛 极而衰。二、七与火热的这种关系,河图用“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来表示。
 
  其他的“金”、“木”、“土”与数的关系,我们大家可以慢慢 地去思考。
 
  总之,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一些与阴阳术数有关的见解, 应该牢固地树立起来。而首先一个应该牢固树立的见解就是“数 法阴阳”、“数法日月星辰”、“数法天地”。这一点我们已从天体 的运转产生四季的过程中得到很好认识。另外一个必须清楚的问 题就是方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在我们的阴阳术数构造体系 里,方位始终是与四时,与数,与阴阳,与风寒暑湿燥火,与金 木水火土联系在一起的,再结合到我们人体,就有一个与脏腑相 配属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成数来表示,就是北方六配肾,南方七 配心,东方八配肝,西方九配肺,中央十配脾。钱乙的《小儿药 证直诀》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七使惊骇,八使抽风”,“七”怎么能使人惊骇,“八”怎么能使人抽风呢?显然,这里的“七”、 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七和八,它是阴阳、六气、五行、脏 腑等等因素的集合,“七”是心,是火,“病机”说,“诸病驸肿,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所以说“七使惊骇”。“八”是肝,是风,‘病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所以说?? “八使抽风”。因此中医的数是阴阳术数体系的数,不是 现代数理逻辑体系的数,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搞明白。再下面就是数与气味的关系,《内经》有许多篇章都谈到气 味与方位的配属关系,其中东方味酸气温,南方味苦气热,西方 味辛气凉,北方味咸气寒,中央味甘气平。另外还有“天制气, 地制形”、“天制色,地制味”,就是说气或色的因素在天,味或 形的因素在地。按照《周易》对数的天地划分,“天一地二,天 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再结合《内经》的 天地气味,那么,用数字来表示药物的气味就完全成为可能。我 们用地数“二”、“四”、“六”、“八”、“十”表示“五味”,以应 “地制味”,用天数“一”、“三”、“五”、“七”、“九”表示“五 气”,以应“天制气”。其中“二”示南方苦味,“四”示西方辛 味,“六”示北方咸味,“八”示东方酸味,“十”示中央甘味; 五气中“一”示寒,“三”示温,“七”示热,“九”示凉,“五” 示平。这样一来,《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本草纲目》中的药 物,就可以一一用数字来表示它们的性味。为了书写的方便,我 们在用数字表示药物的性味时,采用阿拉伯字,打个比方,桂枝 的气味是辛热,那么,我们在用数字表示时就可以写成“桂枝 47”,或者可以将数字写在右下角,看怎么方便。大枣气味甘平, 我们可以写成“大枣105”,五味子气味酸温,我们可以写成 “五味子83”,白术气味甘温,可以写成“白术103”,滑石气味 甘寒,可以写成“滑石101”,等等,如此类推。我们通过数字 来表达药物的性味,有什么好处呢?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好处,一 个好处是它可以回归到河图上面来,回归到阴阳术数构系上来, 另外一个就是在与现代电脑的结合上,它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数字所显示的特征是很多很多 的,我们在运用一个数字的时候,就应该将它放到与数字相关的 系统里面去考虑,更具体地说,就是必须赋予数字的相关的 “象”。所以中国人在中医或者一些比较属于自然科学的体系里 面、学科里面,是不允许抽象的。虽然我们运算的是“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在运算的过程中,一定 要注意它们的“象”,不能抽象。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抽象是哲 学的公敌”,那么,现在我们知道,抽象是传统文化的公敌,也 是中医的公敌!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深刻地思考,我们在中医学 习过程中,如果强调了抽象思维,这是很危险的,而抽象思维就 是逻辑思维,要使我们的中医老师讲得很逻辑,那也是很危险 的。因为你忘掉了 “象”,你把“象”抽掉了。中西医结合的最 大危险就在于对中医进行抽象,引用西医的概念,而西医的概念 已引进了物理量,比如说炎症这个概念,白细胞计数超过多少就 是炎症,而从中医的立场看,虽然都是白细胞超过某一值,但有 的显现的是寒象,要用温法来治疗,有的显现的却是热象,要用 清法治疗。因此,西医的同一个概念在中医里面,往往可以出现 相反的情况。我们要中医现代化,怎么现代化呢?弄不好,结果 会恰恰相反。如果反过来,我们很好地学中医,又很好地学西 医,我们经常给西医以象的思维,就会在西医感到棘手的问题 上,显现出我们中医的作用。我们加上一些中医的思维方法,加 上一些中医的特点,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随时随地的药物制造公 司。西医要研究一味药,需经过长期的试验和一系列严格的鉴 定,耗费大量资金,可是中国的医师们不同,比如近代的张锡 纯,他在应用阿斯匹林的时候,因为巧妙地加上了四两茅根,从 而大大地提高了阿斯匹林的疗效。这种组合已经成为一种新药, 它并不等于两种西药的组合,它已经加入了中医的思想,加入了 阴阳术数的思维,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善巧方便,但必须注意应 该是思维上的结合,而不仅仅是药物功效的相加,或者药物功效 的重复。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