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经历了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仲景辨证采方,叔和集脉,《千金》、《外台》汇针灸杂法、四诊八纲, 陈无择立三因,金元四大家创新论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它有一1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又有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祖国医学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 中,也有许多对于肿瘤治疗的宝贵经验记载下来,启发后人 去思索,去探讨。30年来我在对肿瘤病因病机探讨的同时, 也总结了肿瘤治疗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可以说,这些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得来的,而且必定还要在今后的医疗实 践中反复验证,使之更为完善。
在前几章的内容里我们已经介绍了一些病例,可以看 出,肿瘤的治疗也应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另外不同部位、不同症候的肿瘤,治疗亦有区别。但尽管这样,在 肿瘤的治疗上有几个大原则是一致的,即除了用驱毒法以外,多用辛热散寒,几乎都用大剂攻下破淤。为什么要采用 这些方法来治疗肿瘤,怎样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呢?本章就此 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散寒回阳法的应用机理
人的生命,不只是有形的躯体,而且蕴有无形的“生机”。这个生机,用中医学的术语来讲,就是火和热,归结到一点就是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 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阴阳的关系中,阳气是主 要的,《内经》强调“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功能低 下,火与热就不足,人体就不能抵御外邪的侵犯。
(—)寒邪的来源
使人体阳气受到损伤,最严重者莫过于寒邪,阳气受伤 则形成阴症。金元时代医家王好古《明证略例》中把“冷物伤脾”和“外感风寒”看成是形成阴症的外来因素。张景岳把 寒邪分为外来之寒和本来之寒两种,《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说:“夫寒之为病,有寒邪侵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 者,有阴寒中于脏腑者,此皆外来之寒……至于本来之寒, 生于无形无响之间,初无所感,莫测其因。”其实这本来之 寒就是指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的体质情况,因此张景岳总结 寒的成因说:“或因禀受,或因丧败,以致阳气不足,多见 寒从中生。”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又把寒症归纳为“口不渴,或口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 为一派阳气虚衰,阴湿内停征象。里阳虚则生化鼓动无权, 表阳虚则卫外无力,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患病。前来就诊的 全国各地病人,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 (从1000人 总结分析中得出)。
(二)寒与气郁、血淤、痰积的关系
寒症总的可以归于机体热量不足,热症总的可以归于机.. 体热量有余,因此可以认为寒型之人生理功能减退,其一系列 外在表现是机体对内外有害因素抵抗力低落的现象。反之热型之人生理功能亢奋,其一系列外在表现就是机体对内外有害因素反应旺盛的表现。人的血气阴液,要靠阳气的推动才 能运行,阳气虚则热量不够,推动力就小,津液精血的运行 就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下来。阳气虚反过来又容易遭受寒邪的 侵犯,正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故宿昔而成积矣。”这样,有形的症瘕、积聚 就形成了,这也是体质属寒的人得肿瘤的人居多,肿瘤病中 寒症居多的原因。
寒型体质多患痰食停滞或症瘕积聚,治疗应在活血化淤、消食化痰药中加入温热回阳药物。清代王清任创制的急 救回阳汤就是回阳化淤的典型方剂,由党参、附子、干姜、 白术、甘草、桃仁、红花组成。前五味药辛热回阳、甘温益 气,后两味药活血袪淤,而且辛温辛热药的剂量远远大于活 血药,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要通过补充热量来驱散寒气, 使淤散气行。对于痰饮的治疗,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病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处方有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 都是通过增加体内的阳气来推动水饮的运行,从而使水液代 谢恢复正常。
淤血、痰湿、食积停留,又能阻塞气机,使气滞而不 行,于是痰、淤、气、积等相互交结,久则郁而发热。如对 此不仔细辨认,再用寒药去清热,等于冰上加霜,临症一定 要以四诊加印法去详察。现举几例说明:
例1 匡XX,男,62岁。既往有结核病史及胃、十二指 肠溃疡病史。高烧20多天不退(最高达40.5° C ),在北京x X总院治疗无效。身体消瘦(诔重44.5公斤),进食少,大 :更数日未解,身上有数十处伤(战争时留下)。1971年1月请 会诊。
查体见10个手指全无甲印,甲体祖糙有纵纹,色暗红3 舌、腮印(+ ),左耳壳结节(+ ),胃脐压痛(+ )。舌
淡苔厚而干,脉沉细而弦。
症属寒淤气结停滞,治以辛散温通,破淤攻下。
汤药处方:
陈皮12g佛手10g乌药10g乌贼骨12g
附子25g肉桂25g干姜25g吴芋15g
厚扑12g 枳壳15g 桃仁15g 红花15S
三棱15g 莪术15g 槟榔30g二 丑30g
川军 10g 元明粉15g (冲)熟地25g 人参15g
日1付,频频灌服。
服药后,下黑便与燥粪球很多,烧渐退。3剂之后,烧完. 全退,能进食,下床活动。
例2虞XX,女,41岁,住北京清华园。于1977年3月 开始咳嗽,痰中带血。北京x x医院检查诊为肺癌,5月病情 恶化,胸水,持续高烧(39.540° C之间)。3个多月来经西 药退烧、输液,中药羚羊角、犀角等治疗,烧仍不退。每日 进食1两许(亦勉强吃下),大便数周未解,已卧床不起。验 血:血色素3克。于1977年8月来诊。
查体见体质消痩,面色苍白浮肿,重度贫血貌,舌苔灰 白厚腻,脉沉迟无力。两手10指均无甲印,舌、腮印(+ + ), 双侧耳壳增厚,胃脘部高突,压痛明显,脐左旁压痛(+ )。
症属大寒淤滞毒结,正虚邪实蓄毒,治以温热回阳抉 正,驱毒破淤攻下。
成药处方:
化毒片每日5片 1213液日100ml口服
汤药处方:
炮姜25g 肉桂25g 附子25g 党参15g
熟地30g茅根15g百部30g白花蛇舌草15g
葶苈子30g白蒺藜30g茯芩25g黄芪30g
麦冬25g白芍15g 枳实15g木香15g
地骨皮15g 二丑30g槟榔30g川军15g
元明粉15g(冲)水煎2次,早晚服。
服药3剂之后,烧退能食,大便下黑粪及烂肉状物很多。 服药1个月后2拇指出现小印,日食34两粮食,能起坐,血 色素8.7克。
例3万XX,女,47岁,住天津红桥区。患乳腺癌,术 后转移(淋巴及肺转移,天津市x x x医院检查确诊)。1971 年1月4日(术后2个月)来诊。
查体见舌淡红,脉沉紧,10指甲印全无,舌、腮印 < + ),左耳壳增生(+ ),胃脐部压痛(+ )。
症属寒淤毒结,治以辛热驱寒化郁攻毒
成药处方:
化毒片 日5片
1213液 日100毫升口服
附子理中丸 日2丸
汤药处方:
炮姜30g肉桂30g附子30g党参15g
熟地25g陈皮10g良姜10g蝉衣10g
白藓皮15g苍术10g黄柏10g槟榔25g
二丑 25g川军15g元明粉15g (冲)
说明:此汤药是1971年7月19日患者在服中药期间出现 腰部带状疱疹后开的(在此之前患者已服药半年之久,病情 有好转,具体方药从略)。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一般都用凉血清热解毒药,而我根据印法所见,处方仍以辛热为主, 仅稍佐祛湿凉散之品,3剂之后,疱疹之疼痛基本消失。继服药至1971年10月15日,两手甲印开始微现,舌印变浅,不 适症状大大减轻。至1972年6月23日,两手甲印基本恢复正 常
前2例病人高烧不退,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清热解毒法,但 三印表现为大寒,寒凝则气滞血淤,故用大剂辛热温阳药, 反使高热很快消退。《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 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张景岳也说: “血有寒滞不化及火不归元者,宜温之,以肉桂、附子、干姜、姜汁之属。”三十年来,我们对成千上万例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大多采用的是温阳祛寒和破淤攻下相相合的方法, 逐渐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也说明了这 点。
(三)寒症与心、脾(胃)、肾三脏的关系
心为君主,心之阳气就是君火。脾胃是摄取后天营养的 脏腑,其气属于后天之阳。肾居下焦,内系元阴元阳,其阳 又为相火。人出生以后,自然要靠脾胃来摄取后天水谷的营 养,肾精的封藏也要靠脾胃之气的不断补充,因此脾胃二气. 和调对于机体健康关系重大。而脾胃能正常完成消谷、布 谷、营养全身的任务也要靠其它脏腑阳气的鼓舞。在对脾胃 阳气有补充、鼓舞的脏腑中,医书中多讲到命门相火,而很少提到心之君火。相火对中阳的补充、鼓舞作用是无疑的, 但君火对中阳之助也是不可缺的。君、相二火在作为动力 这点上是有所分工的,生育子女以相火为主,纳食进食以 君火为主。前者容易理解,那么为什么纳食进食以君火为主 呢?从五行上讲,火为土之母;从生理功能上讲,中焦水谷精气上输到肺后贯全身血脉要靠心阳的推动,化赤为血要 靠心阳的温化,因此没有心阳的作用,脾胃精气的运输就失 去了动力。肾除了主生育子女外,与脾胃主要是先后天的关 系,先天不足,后天可以补。肾与心对脾胃功能的补充是有 所偏的:肾火主要补脾土,若见能食不能化,乃胃不病而脾 病,治当补脾,补脾之阳,尤要注意补肾中之火。心火主要 补胃土,若见不能食,食之又安然者,乃脾不病而胃病,当 补心中之火。所以胃之阳虚责之心,脾之阳虚责之肾,心、 肾之阳俱虚,脾胃之阳自然不足;脾胃之阳不足,也要消耗 心、肾之阳,就形成了内寒。由此可知,心、脾胃、肾之阳 气可增而不可削。比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脾胃阳虚等于 炉火不旺,米谷在釜中时间虽久亦不能熟腐,补心、肾之阳 就等于在炉火之中添加煤柴。
胃阳虚温补心阳方:
陈皮10g半夏10g良姜10g佛手log
桂枝15g干姜15g附子15g远志10g
枣仁10g茯苓10g白术10g熟地20g
厚朴10g枳壳10g二丑 30g木香10g
槟榔30g
脾阳虚温补肾阳方:
陈皮10g白术10g山药15g 肉桂15g
干姜15g 附子15g 破故纸10g 核桃仁15g
莬丝子20g 白芍15g 黄芪20g 党参10g
砂仁6g 肉豆蔻10g 内金6g 升麻10g 柴胡10g
两方区别,前者温中补火(良姜、干姜、附子)、降逆通腑( 二丑、槟榔、厚朴、枳壳),以恢复胃以降为顺的生理功能为主旨。又加桂枝、白术、茯苓、远志、枣仁温振心 阳,是治疗一切胃阳虚疾患的基本方。后方亦温中补火(肉桂、干姜、附子),补气升清(黄芪、党参、白术、山药、 升麻、柴胡),以恢复脾阳宜升的生理功能为主旨。又加破故纸、核桃仁、菟丝子温补命火,壮肾益精,是治疗一切脾阳虚疾患的基本方。两方中分别加入熟地、白芍,用以监制温药,勿使过燥。
脾胃阳虚的病症非常多见,尤其是脾胃本身的慢性疾病, 如饮食不化、痞膈胀痛、反胃吐酸,暧气呃逆等常见病,大都 与脾胃阳气不足有关。脾胃阳气不足,犹炉中火力不旺,锅 中水米难以速化,时久还可腐败变酸,所以产生上述一系列 症状。张景岳说:“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 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必迟, 食化既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必渐至中满痞膈泄 泻等症。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而犹认为火,能无 误乎? ”对于脾胃阳虚症,治以温补脾气、扶助胃阳,及早 消除寒凝是最有效的,且能阻止病情的恶化。
一些慢性病,表面看来不属于脾胃本身的病变,但究其 原因,都和脾胃阳气不足有直接关系。如失眠一症,虽然原因很多,但寒郁而胃不和最为主要,所以不能一听失眠就安 神补心。肝郁胃寒、脾虚肾寒引起的各种病变中都可出现失 眠。如寒邪久郁胃肠而致的冷结便秘(包括大便通而不畅, 或虽有便意但大便数日不解等情况),也常有失眠。这是 因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肠不和也能卧不安。中焦阳气虚寒, 就无力推动糟粕,久则浊气上攻于心而出现失眠,由于粪中之毒物剌激,就可在全身及肛门处出现搔痒,头面及颈项部 出现疮疽,此时不但要温振中阳,还要攻下寒凝积聚,才能使阳气较快地恢复。
寒症需用温药,张景岳对温药的使用很有独到之处,他 在《景岳全书》中说:“凡用热之法,如干姜能温中亦能散表;肉桂能行血善达四肢,血滞多痛者宜之;吴茱萸善暖下 焦,腹痛泄泻者极妙;肉豆蔻可温脾肾,飧泄滑利者最奇;胡 椒温胃和中……制附子性行,加酒无处不到,能救急回阳。 至若半夏、南星、细辛、乌药、良姜、香附、木香、茴香、 仙茅、巴戟之属,皆性温之,当辨者。”上面列举的药物, 从性味上讲,有辛热亦有甘温,辛能行能散,热则开寒凝冷闭;从作用上讲,既补中散寒又补益命门助心火,对于寒症 皆当使用。其中干姜、附子、肉桂回阳,视为必用,大寒用 30克,寒轻用15克;良姜、香附、木香、乌药、茴香温运阳 气,能加强胃肠道吸收消化功能。总之用温热药时,剂量要 掌握好,还要有适当的阴药牵制。
(四)寒郁反喜冷饮,或发热不退的原因及治疗
在临床上可以看到,10个手指全无甲印,舌、腮印明显 的人,有的反而恶热而喜冷饮食,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热,
可以称为本寒标热症。原因是寒郁日久,气机不能疏畅,清阳不能升发,寒湿郁遏而化为阴火,阴火上炎故见口渴、烦 热、耳聋、耳鸣、耳热、全身烦躁而热。治疗应标本兼顾,
即温阳、化寒湿、清火同时进行。
灶方如下:
附子1530g 桂枝1530g 干姜1530g
麻黄610g 苍术610g 薏米1015g
知母15g 黄柏10g 柴胡10g 草果10g
桃仁1015g 杏仁1520g 白芍1530g
麦冬1530g 二丑30g 槟榔30g
寒郁症也可出现持续高热或长期低热不退,症见身热面赤、目红,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便秘溺短赤等症,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此症与实热症无异,但三印却见10指甲印小而不全,或10指均无甲印,舌、腮印(+ )。其原因是 脾胃阳气虚衰,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 使脾胃之气下流。肾受脾胃下流之湿气,下窍不通,脏腑之 气壅阻,这正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脏腑寒湿之气郁久化为阴火,受到体 内正气排斥,于是上冲,充斥于皮肤使全身发热,其道理和 上面说的寒郁反喜冷饮的道理一样。寒郁不去,发热不减, 可用以下药物治疔:
陈皮10g 半夏10g 良姜10g 荜拔10g
炮姜10g 肉桂10g 附子10g 生熟地各15g
苍术10g 黄柏10g 柴胡10g 升麻10g
黄芪20g 党参10g 厚朴10g 枳实10g
二丑30g 槟榔30g
高烧久而不退,加生石膏30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
阴虚五心烦热者,加女贞子30g,旱莲草30g,菟丝子30g 知母10g;
食积手足心热者,加焦三仙30g,莱菔子20g,砂仁10g, 鸡内金10g;
大便不畅者,加川军15g 元明粉15g